在福田区智慧校园的教室里,一场别开生面的人工智能课正在进行。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,而是通过可编程机器人、无人机和智能传感器等前沿科技工具,主动探索、设计和创造。这样的场景,正是福田区教育科技与科幻想象力双向奔赴的生动写照。
传统课堂中,教师讲授、学生记忆的单向模式已被智能教室中的沉浸式学习所取代。在这里,智能黑板能实时识别学生的问题并给出个性化解答,AR眼镜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可视可触,而AI助教则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曲线提供精准指导。科技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,更重塑了学习体验的本质。
近年来,福田区在教育科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。数据显示,福田区"明日科创之星"人数从2021年的50人,迅猛增长至2022年的218人,再到2023年的472人,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07.25%。这一增长曲线不仅反映了福田区在科创人才培养上的持续投入,更彰显了学生科幻想象力与科技创新能力正在被充分激发。
2024年度福田区中小学师生科学教育获奖经粗略估计,全区共有1059项科学教育相关获奖成果,其中科技创新相关赛事多达787项,占比高达74.3%。这些获奖涵盖了机器人设计、人工智能应用、航天创新、环保科技等多个前沿领域,充分展现了福田区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全面布局。
其中,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小学(荔园教育集团)通新岭校区、深圳市福田区梅丽小学和深圳明德实验学校(集团)碧海校区位列获奖数量前三,分别获得328项、206项和144项奖励,成为福田区科技教育的领军力量。这些学校通过打造智能化实验室、开展跨学科STEM课程、举办科技创新竞赛等多种方式,为学生提供了将科幻想象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实践平台。
未来已来,福田区的教育图景正在被科技的力量重塑,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智慧教育新时代已然开启,科技与科幻在这里交汇,共同点亮未来之光。
科幻文学:创新思维的培养皿
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,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支撑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的 “三位一体” 布局,深刻揭示了三者之间相互促进、协同发展的紧密关系,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兼具科技硬实力与人文软实力的高标准要求。科幻文学作为科学与人文深度融合的独特存在,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力量。在福田区的教育创新实践中,科幻文学已成为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载体。
鲲鹏展翅:科幻微小说创作大赛纪实
2021 年,福田区教育局联合多方力量,重磅推“鲲鹏全国青少年科幻文学奖”,这是国内首个专门面向 25 岁以下青少年的科幻文学奖项。大赛采用"创作—评审—出版—国际传播"的全链条培育机制,为青少年科幻爱好者搭建了专业、规范的展示平台。自设立以来,赛事规模不断扩大,截至 2024 年,已成功举办 4 届,累计吸引来自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地区的近 10 万篇稿件参赛,评选出大奖 89 个、入围奖 1600 余篇,并出版了 13 部获奖作品。2025 年启动的 “鲲鹏出海” 计划更是成果斐然,《太阳熄灭》电子版由美国 Tor 青少年出版社全球发行,《触不可及》英文版与企鹅兰登书屋签约并入选 “雨果奖” 得主推荐书单,让中国青少年科幻作品成功走向国际舞台,实现跨文化传播。
多元驱动:科幻创作生态系统
福田区构建了一套全面且创新的科幻教育体系,在课程建设方面,福田区教育局联合南方科技大学开发了《AI 与人类未来》《星际文明想象》等 12 套科幻校本教材,并建立 “校园科幻文学联盟”,覆盖 62 所中小学。在师资力量方面,建立跨界导师库,邀请刘慈欣、韩松等知名科幻作家走进校园,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创作。
为激发创作灵感,福田区累计组织"走进华为AI实验室"、"火星基地生存模拟"等科技场馆探访活动120场,超过8000人次学生参与。这些沉浸式实践活动,让学生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生动的创作素材,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。
福田区的科幻文学教育实践,打破了科学与人文的学科壁垒,让青少年在科幻创作中培养科学思维、激发创新潜能,为未来科技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师资力量是教育的关键。
福田区在基础教育领域同步推进科创教育与文学种子工程,为青少年成长夯实 “双基座”。一方面,建立全区青少年创客中心、创客实验室,培育 30 余所科创教育特色学校,让学生在 AI 编程、机器人研发等活动中积累科技认知。另一方面,实施 “文学种子工程”,创办区级校园文学季刊《遇见》,出版国内首套中小学生原创科幻小说书系,打造 “深圳校园文学福田高地”,让福田青少年兼具科技与文学素养。
此外,福田区依托深圳 “创新之城” 的优势,将城市资源转化为科幻文学创作富矿。通过开展 “红树林青少年文学创作基地” 等生态文学项目,将自然观察与科幻想象结合,实现城市气质与教育目标的共振,使科幻创作成为青少年表达本土文化自信的载体。
教育科技的人文温度
在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中,最具生命力的教育科技,永远是那些带着文化温度的创新实践。福田区的教育科技探索,不仅追求技术的先进性,更注重科技应用的人文关怀,让代码和算法焕发出温暖的生命力。
AI皮影梦工厂:让非遗“活”起来
走进深圳市下沙小学的数字非遗教室,四年级的同学们正通过体感设备操控电子屏幕上的皮影角色。"我的孙悟空会翻筋斗云了!"孩子们兴奋地喊道。这套由师生共同研发的智能皮影系统,采用3D动作捕捉技术和AI算法,能将使用者的肢体动作实时转化为皮影表演。传统皮影戏需要多年苦练的技艺,现在只要挥挥手就能体验,更神奇的是,每个动作都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皮影韵味。连来参观的非遗传承人都忍不住赞叹:“这些孩子用最潮流的科技,守住了最传统的味道!”
AI糖画师:科技传承甜蜜技艺
在深圳市福田区福田小学的创客空间里,郭果儿同学研发的“AI糖画机器人”正在绘制精美的糖画。该项目创新性地将VEX IQ机器人技术与非遗技艺结合,攻克了机械控制、温度调节等技术难题。为了更精准地还原传统糖画韵味,项目开发团队还特别邀请糖画非遗传承人参与算法训练,将老师傅们数十年的作画经验转化为AI的学习数据,确保每一笔糖画都保留着最地道的传统韵色。
这些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科技教育的真谛:用现代技术守护文化根脉,让科技创新承载温暖情怀。当孩子们用AI复活传统技艺时,他们不仅在学习最前沿的时代科技,更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。这种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,正是当代教育最动人的风景。
未来展望:教育元宇宙的 N 种可能
福田区在教育科技领域的探索,已为 “科技 - 教育 - 人文” 三位一体发展模型奠定坚实基础。从智慧校园的前沿科技教学,到科幻文学奖培育创新思维,再到科技助力非遗传承,处处彰显着三者协同发展的魅力。
在教育元宇宙的未来蓝图中,这一模型将被赋予更强大的能量。借助元宇宙技术,学生能在虚拟太空站开展航天实验,如同福田区学生参与真实的航天创新赛事一般,亲身体验激发探索热情;在元宇宙的科幻创作社区,青少年可与刘慈欣等名家 “面对面” 交流,深度打磨科幻作品,就像 “鲲鹏奖” 邀请知名作家指导创作一样,提升创作水平;还能在虚拟古镇沉浸式学习非遗技艺,如同 AI 助力皮影、糖画传承那样,传承文化基因。
鲲鹏少年院作为这一愿景的实体化呈现,将成为集科技创新、人文教育、艺术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青少年成长空间。在这里,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,而是承载着人文关怀的温暖载体;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灌输,而是多维度的能力培养;人文不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。
相信随着教育元宇宙的发展,“科技 - 教育 - 人文” 将深度融合,创造出更多新颖的教育场景与模式,培育出大批兼具创新能力、科学素养和人文底蕴的人才,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,推动教育迈向更美好的未来。